fyty8888@163.com

說自己“很晚創(chuàng)業(yè)、小有成就”的老人

作者:
安徽新天源建設咨詢有限公司
最后修訂:
2020-07-14 17:20:38

摘要:

——訪著名力學家、教育家童秉綱院士

在前往北京采訪童秉綱院士之前,就曾多次聽在國科大的同學們提起過他。因為童院士工作的辦公室和生命科學院在同一層樓,所以,對于這位白發(fā)蒼蒼,但精神矍鑠的老院士,同學們都不陌生。縱使不是一個專業(yè)領域,在提及童院士時,同學們的語氣中總是充滿著敬仰?!熬褪悄莻€每天都來到實驗室的院士吧?”末了,生科院的同學還不忘記調皮的補上一句:“他走路挺有特點,我們在辦公室里幾乎天天能聽見他經過門前的腳步聲?!?/p>

同學的一句俏皮話,卻實在令人感觸良多。我們仿佛看到,已是八十五歲高齡的童秉綱院士那樸實的身影。

聞道:聽不盡段段傳奇人生

童秉綱院士出生于1927年,這是中國最為動蕩的年代。父親在他11歲時就作別了人世,留下母親拉扯著他們兄弟姐妹5個未成年的孩子。童年的艱辛造就了他堅強的品質和堅強的意志。

“艱苦求學、國難當頭、投身建設、歲月良多、逆境很長、挨批挨斗、很晚創(chuàng)業(yè)、小有成就 ”。童院士用了這32個字來形容自己的人生經歷。

1950年,童秉綱院士自南京大學畢業(yè)(以前稱國立中央大學),被分配至哈爾濱工業(yè)大學就讀研究生,并任教。1956年,由于對當時哈工大的某副教務長提出意見,57年被劃成右派,受到批判、挨整長達4年。而后調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任教,協(xié)助錢學森等建立中國科大高速空氣動力學的專業(yè)教學體系,此后又相繼擔任該校流體力學教研室主任和近代力學系主任,開展教學基層建設。1968年9月,正是“文革”轟轟烈烈進行的年代,他被關進專政隊一年,管制勞動兩年半。童院士回憶說:“經歷過那段艱苦歲月的許多人意志消沉,有的還選擇了自殺;而他的選擇則是:下定決心,一定要活著出去?!敝钡?972年工農兵學員入學之前,童院士遭遇的逆境才算告一段落,被派往沈陽112廠和139廠去學習和協(xié)助工作,開始進入空氣動力學研究領域。而此時他已經45歲。

童院士回憶說,他在大學里沒有學過流體力學,關于流體力學和空氣動力學的知識是后來自學的。到沈陽的航空工廠設計科時,很多知識都不懂,無論什么都要從頭學起。當時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,食油每月只有三兩,沒有肉吃。他沒有休息日,不分白天和晝夜,天天都干活。1973年,139廠新進來一臺計算機,但是輪到童院士使用時只能是后半夜了。而當時的計算機很不穩(wěn)定,容易跳動,一跳動,計算幾個小時的數據就全部消失。在度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后,他的身體承受不住了,到中國醫(yī)科大學附屬醫(yī)院檢查,竟然在抽血排隊的時候暈倒。等他醒過來的時候,發(fā)現自己躺在急救室里,大夫把脈檢查,沒有找出病因。在這種條件下,童院士沒有向家里人透露一個字。直到1973年底,工作完成了,他路過北京時,才作了檢查,發(fā)現膽固醇異常高,新陳代謝不正常。

1981年,童院士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第一批博士生導師。而他僅僅在從事空氣動力學研究才9年;1997年,由于他在“非定??諝鈩恿W”、“生物流體力學”、“動導數”、“航天器熱防護氣動熱力學”等前沿領域做出的開創(chuàng)性工作和突出貢獻,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。

授業(yè):剪不斷深深教育之思

雖然在學術上童院士已經獲得了許多榮譽,但對于培養(yǎng)青年一代他非常重視,并進行了有益的思考和探索。

早期的教學管理工作使得童院士對于國內外教學培養(yǎng)模式十分關注。究竟怎樣的環(huán)境才能為祖國培養(yǎng)出具有創(chuàng)新能力的人才,是他一直以來關注的焦點。1985年,童院士曾應邀去加州理工學院訪問五個月,那里靈活的教學方式和濃郁的學術氛圍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在研究性大學或研究院所建設模式上,結合“錢學森之問”和“吳耀祖教授之答”,他對比了國內外教育差別,認為加州理工學院的辦學方式值得參考。認為國內高校和研究所有以下幾個需要借鑒:

第一、高目標:強調科研的創(chuàng)新型和原創(chuàng)性。不能僅僅進行跟蹤研究,而要突出原創(chuàng)性,要求比較高的創(chuàng)新目標。

第二、教案需要不斷更新。大學本科加強基礎性非常重要,同時要兼具教學的靈活性、緊跟最新的研究進展方向:授課內容不但包括扎實的基礎理論,更需要介紹新的研究成果,并將其與基礎性相結合。

第三、享有學術自由、不浮躁:當前國內急功近利。教師的業(yè)績不能僅僅主要是通過課程考評分數,按發(fā)表了幾篇文章或接手了幾個項目而定。對于有價值的長遠性研究,需要享有充分自由,不僅僅根據現有業(yè)績來發(fā)績效薪金。

第四、學生自覺:培養(yǎng)學生嚴謹與誠實,全力求真的求學態(tài)度。國內現在弄虛作假、不守誠信的風氣需要糾正。

第五、均衡發(fā)展:注重人文課程的學習,培養(yǎng)身心均衡發(fā)展的人才。

其中,童院士特別欣賞加州理工求真務實的治學態(tài)度。他提及加州理工通過構建誠信系統(tǒng)來提升學生們的綜合素質,在入學時簽署協(xié)議來喚醒學生的誠信自尊,同時加上良好的氛圍營造,保證了學生入學以后的自覺性。他也很欣賞他們的開放治學態(tài)度,每個系的學生所配有的鑰匙,可以打開本系任何一個實驗室的門,以助于有效整合利用資源。

對教學模式的思考和探索,以及很多年的教學生涯,使得童院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——注重引導學生學習力學研究的方法論。他通過講授最基本,但有深度的內容,結合大量習題訓練,著重培養(yǎng)理解、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,鍛煉學生自己學習鉆研的能力,然后寫成學習總結。通過以上方式,幫助大家真正理解并建立起力學研究的思維方式,真正掌握力學的方法論。

作為我國第一批博士生導師,童院士從1981年就開始培養(yǎng)博士生。他秉持自己以一貫之的認真、嚴謹與真誠。至今為止,他培養(yǎng)的19名博士中,不少已經成為知名的專家學者。例如,今年要召開的世界力學大會流體力學領域的17個分組會主席人選中,有7個中國人,其中就有兩人是童秉綱院士培養(yǎng)出的博士。面對自己學生取得的成就,童院士謙虛地表示,這些不是他的功勞。他認為自己只是鼓勵他們做事的信心和勇氣,并引導他們掌握做事和做人的原則。童院士說:“因為我做事認真,他們大概也明白做事要有一定的標準,做到什么程度才行。我怎么做人,他們也會看到。凡事要嚴謹,不能馬馬虎虎?!?來自于童院士的言傳身教,想必也是學生們一生受益不盡的寶藏。

談及31年的博士生培養(yǎng)經驗,童院士引用了一段愛因斯坦的名言:“用專業(yè)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,通過專業(yè)教育,學生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,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(fā)展的人。要使學生對人生價值社會倫理、社會準則有所理解并產生熱烈感情,那是最基本的。”他認為在培養(yǎng)博士生時,導師擔負的主要是指導角色,而不是包辦培養(yǎng);培養(yǎng)時要注重鍛煉學生的能力。如果導師天天找學生布置任務,就不可能培養(yǎng)出學生做科研的能力。而培養(yǎng)出的人才要為社會服務,需要能夠面對社會問題,而不能僅僅是專業(yè)機器。

在培養(yǎng)學生時,童院士指出,導師的指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:第一,給出完整清晰的題目。導師需要給學生一個完整的夠博士論文水準的題目。根據所承擔課題,題目的范圍由導師選定;但完整題目提出以后,就需要學生自己搭建框架獲得系統(tǒng)的新成果,而不僅僅是去幫助別人做邊角打雜。第二,要協(xié)助學生提出清楚明確的科學問題。在此基礎上,學生要自己摸索,從中提出幾個問題,劃分為幾個章節(jié),最終確定如何操作。

在研究項目和領域的選擇上,童院士的原則是緊密結合國家需求。接手的項目,一般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重大工程中的熱點學術問題。在項目的篩選上,童院士傾向于探索可以從原理上為應用提供依據的項目。他說,航天類大工程的具體課題我不敢接,因為做完全工程化的東西培養(yǎng)不出博士生來,沒有學術上的創(chuàng)造性是不行的。

解惑:道不完殷殷關切之情

20年的教學基層管理工作,45年的講臺生涯,40年的科研歲月凝聚出童秉綱院士在流體力學上和培養(yǎng)人才上的卓越成就,也塑造出院士對莘莘學子渾然天成地默默關懷和殷切期待。

童院士一直堅持少而精的博士培養(yǎng)方式,在問及選擇學生的標準時,童院士笑著表示,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標準,除了參考學生的大學成績以外,他更注重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。對于招收的每一位學生,他都會提出全新的研究題目,希望學生們能夠在課題領域內獨立構建一個新的研究框架。在研究的過程中,他鼓勵學生交流和討論,并及時給予適當的點撥,幫助學生建立自主創(chuàng)新意識。

談及究竟什么樣的博士生具備獲得高水平成果的潛質,童院士重復說明了博士學位所要求的3個關鍵能力:獲取知識的能力、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、在科學或專門基礎上獲得創(chuàng)造性結果的能力。

他不僅指出掌握寬廣的基礎理論和深入系統(tǒng)的專業(yè)知識是后續(xù)科研和創(chuàng)新的苗床;同時,他更看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方法論的掌握: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,掌握了學習這些知識的方法論以后,研究才有路線圖可循。而關于獨立從事科研的能力,童院士提出其包括怎么選題、怎么調研、怎么提出科學問題、怎么研究、研究之后怎么分析得到結論及其驗證等整個研究過程的鍛煉。

童院士常和自己的研究生講:“我是沒有博士學位的。很多東西我要自己學出來。人要學習,人要有悟性??吹絼e人的成功,你要注意吸收,會舉一反三。吸收新鮮事物,要學以致用。”

對于年輕的學生,童院士充滿了關切與希望。他將錢學森視作科研人才的模標,認為研究生階段本身也是培養(yǎng)人文素質的階段。童院士強調,對于博士生培養(yǎng),除了扎實的專業(yè)知識以外,更需要具備穩(wěn)定的心理素質和優(yōu)秀的人文素質,具備處事的能力。他語重心長的告誡學生們:“進入社會以后,情商很重要。研究生論文做出來,業(yè)務上成為專業(yè)人士,但是如果還是個書生、專業(yè)機器,缺乏其他能力是不行的?!?/p>

面對現在浮躁的社會氛圍,以及諸多誠信缺失的社會現象,童院士期待年輕一代的科研人才能夠勤奮、認真,腳踏實地的做事與做人?!耙趭^、要認真,講誠信、講和諧,精心籌劃、真誠合作,鍥而不舍、講求成效”。他有時和學生們討論畢業(yè)以后的發(fā)展,他說:“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工作,有得必有失”,并幫助他們分析不同職業(yè)的利弊,端正心態(tài),鼓勵他們做慎重選擇。

采訪中,我們無意間問及學生的論文寫作,才得知,這位現年85歲的院士依然在給學生們修改論文。從文章的寫法到語句的凝練,組里每一已畢業(yè)或即將畢業(yè)的博士生都得到過童院士細心的指導;每一篇論文的字里行間,都凝聚著童秉綱院士的心血,以及他對學生們的期待與祝福。

在成就和院士榮譽的光芒下,這位長者樸實的身影,卻由于他歷經坎坷的矢志不渝和謙虛的人格魅力,放射出更為耀眼的光輝。